图片:侵权重灾区
7月7日,北京互联网法院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召开“e版权”诉源共治体系新闻发布会,发布《探究图片版权争议成因 共促纠纷源头治理——北京互联网法院关于涉网图片类著作权案件的调研报告》。
报告显示,自2018年9月9日建院至2020年6月30日,北京互联网法院院共受理案件64473件,其中著作权案件49855件,占比77%,涉图片类著作权案件在所有著作权案件中的占比超过一半以上。
通过调研及问卷调查发现,排名前十位的原告主要集中于国内图片公司和个别个人权利人,排名前五位的图片公司的案件数量占全部图片类案件的43%。原告主张的权利和诉讼请求、证据组合方式等在不同案件中呈现出高度一致性,类型化特点明显。而直接侵权主体既有机关、企事业单位,也有个体工商户、个人。新闻网站等媒体侵权多发。
原因:意识低、渠道少、不规范
对此,北京互联网法院副院长姜颖表示,图片使用人版权保护意识不足、获取授权渠道不畅是侵权纠纷多发的主要原因。此外,图片版权来源不清晰、授权不规范,授权市场不够公开透明,交易机制不够完善,也进一步加剧了被告的不信任感。而在赔偿层面,由于当事人往往对损害赔偿举证不足,导致法定赔偿适用较为普遍。权利人大量通过诉讼以司法定价代替市场定价,亦会进一步扰乱图片版权市场的秩序,影响市场调节作用的正常发挥。
仔细分析这几个原因不难发现一件有趣的事。
与过去相比,现在大众的知识产权意识已经有了明确的提升,但硬件条件还没完全跟上。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看到一张图片,觉得非常漂亮,很适合拿来做海报。如果版权意识弱的,可能就直接用了再说。版权意识强的,觉得这图片得找正版,使用得付费。但问题是,我在网上看到的,怎么找这张图的作者,付费究竟要付给谁呢?收费方是否真的拥有这张图的版权?有没有可能他是盗别人的图来卖的呢?版权意识和版权相关服务平台之间是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
对策:强意识、建平台、规范化
针对图片侵权现象,北京互联网法院提出以下建议:
一方面是充分发挥司法的指引作用。积极引导适用小额诉讼、多元调解等程序,快速高效解决纠纷。通过裁判规则,引导图片版权的商业价值实现途径回归市场。进一步加大损害赔偿的梯度化和差异化,鼓励原被告进行举证或说明理由。
另一方面是加强版权纠纷的协同治理。
1.推动建议建立专门的集约化线上图片交易市场,推动版权公示和交易机制的变革。
2.改革作品登记和交易公示制度,可以充分利用区块链等新技术,建立更为集中、便捷、透明、证明力更强的著作权登记体系。
3.强化版权保护意识,遵守诚实信用原则。
4.网络服务平台应重新定位角色,承担版权保护的社会责任。探索建立图片使用人和权利人授权机制的新模式,以实现多赢局面。
首先是版权确权这一块,北京互联网法院的报告显示在赔偿层面,由于当事人往往对损害赔偿举证不足,导致法定赔偿适用较为普遍。由此可见,掌握确权证据对于遭遇侵权索赔的重要性。
饰权链的版权认证服务就是主打版权登记+区块链司法存证。权利人可以在线上完成版权登记。过去需要一个月左右才能拿到的《作品登记证书》,现在只要7-10个工作日。
而区块链司法存证更是一种技术创新,通过区块链技术让确权过程更加便捷、透明。权利人只需完成注册登录,按要求填写资料,上传作品即可秒获《区块链司法存证证书》,数据将存证到北京互联网法院的天平链,有校验码可上网查证,若日后遭遇侵权,可以直接使用存证进行线上维权,大幅降低时间和金钱成本。
关于版权交易,虽然目前摄影类的及平面设计类的正版图片交易网站已相对成熟,但在时尚设计这一块还属于一片空白。而这正是饰权链正在做的事。饰权链致力于为时尚设计行业搭建一个集版权确权、版权交易、监测维权于一体的平台。不仅是珠宝设计、还有服装、箱包、鞋子等设计都可以实现在线的版权授权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