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我们的生活生产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变化,线上购物、办公。与此同时,互联网模式也让一些盗图者、侵权者有机可乘。简单右键即可下载图片,直接当成自己的作品或产品放在电商平台销售。正所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面对新型的侵权形式,确权、取证和维权的方式也在进化。
侵权案件:图片类成重灾区
据北京法院网消息,自2018年9月9日至2020年3月31日期,北京互联网法院共受理案件54,844件,其中知识产权案件42,121件,占全部新收案件的76.8%。在知识产权民事案件中,著作权纠纷案件42,080件,占比99.9%。产生著作权纠纷的作品类型包括摄影作品、文字作品、电影及类电影作品、美术作品、音乐作品等。其中图片类案件占比高,达著作权案件数的一半以上。
4月22日上午,北京互联网法院在线“云”召开新闻发布会明确了适度保护妥善处理图片类案件,鼓励创作保护新型创作成果,技术中立不能成为侵权行为挡箭牌,坚持权利法定与权益保障并重等裁判理念。
省时省钱省力
疫情期间,出于公共卫生安全的考虑,大多数传统法院停止对外开放。这时互联网法院的优势显现出来了。据统计,疫情期间北京互联网法院收案并没有受到明显影响。
通过建设全流程、一体化的电脑端电子诉讼平台、手机端“北京互联网法院移动微法院”、“天平链”电子证据平台等,北京互联网法院实现全线上操作的网上诉讼模式大幅降低了当事人应诉的时间及资金成本:案件平均审理周期53天,平均庭审时间31分钟,节省在途时间约16个小时;为当事人减少出行里程约4,413万公里,每案节省约800元。
背后的黑科技
在背后支撑北京互联网法院高效办案的是——“天平链”。
2018年9月9日上线运行的“天平链”是北京互联网法院联合北京市高院、司法鉴定中心、公证处等司法机构,以及行业组织、大型央企、大型金融机构、大型互联网平台等20家单位作为节点共同组建,通过利用区块链本身技术特点以及制定应用接入技术及管理规范,实现了电子证据的可信存证、高效验证,降低了当事人的维权成本,提升了法官采信电子证据的效率。
目前,北京互联网法院“天平链”已有一级节点13个,二级节点7个,应用接入22个,其中法院、司法鉴定机构、公证处等司法类高可信节点11个,涉及著作权取证平台14个;跨链存证数据量已达上亿条,跨链验证数据6600多条,涉及著作权案件133件,在这些案件中,当事人均未就上链证据的真实性提出异议,有效解决了传统的取证方式程序复杂、费用成本高、受公证机构工作时间限制等弊端。听上去高大上的区块链技术已经被实实在在地应用在了创作者日常确权、取证上。
维权随时随地
在饰权链,用户只需完成注册登录,按要求填写资料,上传作品即可秒获《区块链司法存证证书》,很好地弥补版权登记的《作品登记证书》和《外观设计专利证书》出证前的这一段保护空白期。而且不仅是已经完成的作品,连未完成的作品都可以做存证。这样就可以完整地记录从找灵感到构思再到设计、定稿整个创作过程。
若日后遭遇侵权,经过区块链司法存证的整个创作过程将成为维权的有力证据。值得注意的是,在饰权链完成区块链司法存证后,数据将存证到北京互联网法院的天平链,权威、便捷、有效、价廉。 创作者可以在存证页面点击校验按钮进行校验。这不仅体现了饰权链区块链司法存证的有效性和权威性,更重要的是为作品权利人日后维权提供方便。权利人使用存证进行维权时,互联网法院可以直接通过天平链存证证据,校验成功即可直接采用,减少公证环节(部分特殊情况需公证),真正的做到有效、价廉。